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状态,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梳理的理念,甚至是信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不同阶段的人时,能够站在更加客观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而不是站在自我当下的视角来对待对方。
一般来说,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首先要认识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征以及典型表现,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总体来说,一个人在21岁前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包括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1岁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3岁 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5岁 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11岁 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21岁 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其次,是建立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教育理念。一个人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自己用何种思维和态度来对待个体。这里有10个基本理念可以作为参考:
1.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 个体的反应来自于对环境的理解。
5. 所有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
6. 有够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 凡事总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
8. 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 应该帮助对方成长而不是替代对方。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第三,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与理解。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因此,彼此的积极互动和理解,才能保证教育过程中对目标、自我、对方和情境的更加客观的理解,也才能让教育发挥“知彼解己”的认知,找到更加适合和有效的方法,来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