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为何要驱五毒(端午节五黄和五毒的关系)

端午为何要驱五毒(端午节五黄和五毒的关系)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02 19:35:34

端午为何要驱五毒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节。驱五毒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之一,它源自民间的迷信和传说。

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这一天,会有五种毒物(即五毒)活动,它们分别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这些毒物被认为具有邪恶和破坏力,对人们的健康和幸福造成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这些毒物的伤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驱邪活动,其中包括驱五毒。

驱五毒的方式主要是在端午节这一天贴门神、挂菖蒲和艾叶,以及佩戴五色线或系五彩丝带等。菖蒲和艾叶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的作用,因此人们会将它们放置在门口、窗户或其他容易进入毒物的地方,以驱散邪气。门神则被贴在门上,以守护家庭免受邪恶的侵害。佩戴五色线或系五彩丝带是为了象征五行的和谐与平衡,以及辟邪消灾。

虽然驱五毒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减少,但这一传统习俗仍然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人们通过驱除邪恶和带来吉祥来庆祝端午节。此外,驱五毒也是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

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庆,当日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有插艾叶、菖蒲,挂钟馗像,戴香包,喝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民俗活动。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特别的传统习俗,就是“驱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动物合称。但壁虎并非毒物,故也有一说以蜘蛛取代壁虎。

  

 

  每年到了黄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长虫鸣,群蝇飞动,天气逐渐变热,又遇梅雨季湿气重,瘴疠之气骤增,瘟疫开始流行,而蛇、蝎、蜈蚣等生长于潮湿阴暗环境的毒物,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气候,容易使人感觉不舒服,也易滋生各种致病的细菌,使人生病。

  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中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及《太平御览‧卷二二》引汉朝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

  因此,五月不仅是毒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之最。传说五月五日这天邪祟当道,五毒并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荐席、盖房子”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就是不养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上载,以好养贤士而闻名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养活他,因为当时传说,五月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高与门户一样,会害父害母。

  另东晋名将王镇恶也是五月五日出生,被视为不祥,家人原想过继他人,但祖父留下他并取名镇恶,取镇住恶运之意。此外,宋徽宗赵佶亦五月五日生,从小被寄养于宫外。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视五月为恶月,五日更是恶月中不吉利的日子,而五月正值炎热闷湿的盛夏时节,故民间有句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节这天,五毒出没居室,影响人的身体及生活起居,所以要采取避毒、驱毒的措施,才能驱除病害。

  据唐朝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唐朝时有挂“五时图”的习俗,就是在纸上绘上蛇、蝎、蜈蚣、蟾蜍、蜥蝪,也叫“五毒符”。相传这五种毒物必须同时并存,才不会彼此攻击,方能和平共处。因此,挂五时图就能防止毒虫作祟。

  在民间人们一般会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画上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分别刺在五毒上,意谓五种毒物已被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

  有的地方会在家中的门、墙、窗、炕上,贴上用红字剪的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的图像,称为“剪五毒”。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就是将刻有五毒动物图像的印子,盖在饼上,共有五种不同颜色的饼,有吃掉五毒,使其不再毒害人之意。

  民间还有用雄黄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的习俗,一是可驱避毒虫,二是借猛虎镇邪(王字似老虎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之代虎)。有的地方,小孩要带绣有五毒图的“五毒兜”,表示以毒攻毒,驱五毒、保健康。

  所以,端午节除了祭祀、纪念外,驱五毒、防瘟疫也成了重要活动。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