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是指在南京东南的一座山峰。其读音为“dōng lín jié shí”。根据《唐书·地理志》,“碣石山在吴郡山阴(今江苏南京),东南出山头,状如碣,故曰碣石。”
在古代,这座山峰是东南诸侯拜会吴王的必经之路,也是吴楚之间的分界线。相传“东临碣石”一词源自汉代杜察仙客游行山川,登临碣石,发出感叹:“百丈碣石,登临可揽,俯视江浙,眼花撩乱。”
此言传至今,成为赞美之语。现在,东临碣石文化旅游区已经成为了南京的一个知名景点和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该句出自两汉曹操所作的《观沧海》,其全诗原文及注音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白话文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之后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