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
黄河大堤是春秋中期形成,位于河南省和山东省内河交界,是河南省、山东省境内河道两岸修筑的束范河水的堤防。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初步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
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类,按照各堤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修建。
现行黄河大堤河南兰考县东坝头和封丘县鹅湾以上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也有130多年的历史。
黄河大堤右岸临黄堤计长624.248km,左岸临黄堤计长746.979km。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数据,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
《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