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平是什么(曾国藩生平履历详细简介)

曾国藩生平是什么(曾国藩生平履历详细简介)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02 16:45:39

曾国藩生平是什么

毛泽东在青年时曾评论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仍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在历史中,曾国藩被称为完人、圣徒,也被认为是卖国贼、刽子手;曾国藩之所以受人推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靠自强不息、勤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

曾国藩天生资质平庸,智商不过中等,第七次参加考试才中秀才,文章甚至被考官公开批责“文理太浅”,做官后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梁启超称曾国藩在诸贤杰中最为钝拙,他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自己没什么才华,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

他的笨拙更体现在带兵打仗上,他创办湘军选将领时,多是不善言谈、经世致用的读书人,兵员都是山村野夫,原因是老实、实在、能吃苦。

打仗的方法更是笨拙的很“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重视安营扎寨,每天行军四小时走三十里,就花四小时扎营、挖沟、修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再分配士兵轮流站岗。先自我保护,再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也是曾国藩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先求稳,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每场战争都花心思摸透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撤退、救援等问题,算透了才下定决心开打。因此,湘军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两年,等到战争结束时,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

曾国藩不仅资质平庸,身体素质也不怎么好,30岁到40岁本来是人的盛年,可没到35岁的曾国藩就出现了早衰,30岁有耳鸣,用脑就头昏疲劳,一多说话更觉得疲倦不支,生过三次大病,差点死掉,在立志做圣人,规定每天做日课十二条后,因工作量增大,精神紧张而导致吐血。曾国藩还得了困扰他一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疾病:皮肤病,因病情反复发作,夜间加重而伴有烦躁、焦虑、失眠等表现,即使成眠,每天也不过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劳累过度还导致了眼疾。36岁就戴老花镜,多年的劳累使曾国藩身上的病一样样增多,如血压高,经常眩晕,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腹胀;经常牙痛,多汗。

上天赋予曾国藩的智力和体力,本来只够完成他一生事业的十分之一,但他通过自强、勤勉和持之以恒,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

三十岁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他的后半生踏踏实实的完成。从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课,写日记,以圣人的标准监督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并记载下来,深刻反省,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完全是靠三点:

第一,自强不息。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在世上立定脚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强”二字。曾国藩的一生每天都在战斗,与敌人斗,更与自己斗,总是“困知勉行”,遇到困难从不服输,发愤图强,支撑他一生奋斗的就是这种“自强”的精神。

第二个支撑他的是勤勉。曾国藩反感懒散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勤则百弊皆除”,古往今来,圣贤伟人,没有一个不勤劳的,他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即便在路上也从不浪费时间,要么看书,默诵或者思考。他说“君子有三乐”,有一乐就是“勤劳而后憩息”。勤劳的结果就是除了办成无数大事外,还留下文字创作两千万字以上,每年写作六十万字左右。

第三,持之以恒。读书,做事曾国藩都以恒字做最高准则,处理事情的办法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做不下去也要做,做事从无恒到永恒,他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第二,既清廉节俭又同流合污的曾国藩

1、做京官时的“窘困”生活。

曾国藩家境平常,家中田地人均12亩半,相当于小地主,生活也仅止于吃饱糙米饭,家风勤奋节俭,为补贴家用,曾经与弟弟课余时间放牛、砍柴,甚至在集市上卖过菜篮子,推过运碑车。第一年进京参加考试没考上,第二年进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费,只好借32串铜钱,到京时,花的只剩下3吊。

27岁时中进士,又点了翰林,曾家并没有多富裕,虽然曾国藩官运很顺,三年升四级,但借贷和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经济生活的主旋律,甚至因穷困被仆人看不起,亲戚也没沾上他的光,大舅依然没房住,二舅贫困而死。

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仍没有还清在京所欠债务,直到做了五年两江总督才彻底了结了京官生涯的欠账。

2、最清廉的统帅。

除了做了十三年的京官,曾国藩还带兵打仗,一生中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镇压太平天国,与太平军打了十二年的仗,挽救清朝于危亡之际。

曾国藩是湘军的最高统帅先后报销军费近三千万两,但他并没有贪污,做京官时他就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做两江总督时养廉银有一万八千两,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万元,虽然工资比以前多了,但他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差,穿衣也不如在做京官时穿的好,在吃方面也不讲究,甚至请客时用一个破瓦盆,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严苛,其夫人在家无余钱,事事躬亲,洗衣做饭,纺纱织布,无所不为,曾家的女人们,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休息,都一直要从事劳动。

当时总督一级的灰色收入(也就是下属的进贡)平均每年十八万两,但每当下属给曾国藩送礼时,他只收其中一件最廉价的东西,其余全部退回,比如按照惯例知府为他置办总督府,各种昂贵的物什都送过来,他只挑了七卷草席,下属给他送十六大包金银珠宝,他只收了一顶小帽。

曾国藩的遗产只有一万八千两的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要用来办丧事,他认为很多的养老钱,事实证明并不丰裕,因为他的丧事就花了一万多两银子。他正真的遗产一个是“富厚堂”的宅地,还有就是书籍。他死之后,其子因病重还要向别人借钱医治,有功之臣的后代这样穷,可见曾国藩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清官,他表面上和光同尘,收受小礼,但骨子里清廉刻苦,每收一礼,心中都有一条价格线,从不逾越。

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复杂多变,能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不正确的东西,他的思想都是通过日记、文章和家书记录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心灵遭受过各种煎熬和磨难,他的每一步都困而求知,勉励而行,没有灵光乍现,没有立地顿悟,有的只是如同我们每个凡人一样的情感,比如因为社交、贪玩而没做到日课时的懊悔,比如没有达到自己承诺做圣人的要求时,没有做到待人真诚,不议人长短时,他都在日记中深深的谴责批判过自我,并勉励自己下不为例。

曾国藩对于我们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自我磨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本领也可以增长十倍,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的出,办的来,也可以成为“超人”。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