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布置灵堂前,家属要把屋内悬挂的壁画、镜子及其他装饰品摘去,将棺材头朝南放入堂屋。
古人为死者布置灵堂时,通常在断气前将其移入正室。现代人的家庭灵堂布置,多数大殓后才移入正室。如果死者是未成年人,或者年纪轻轻就去世的青年人,灵柩只能停放在院中或堂屋两边的侧屋。
布置灵堂时,死者灵柩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多数停放在长凳上。死者生前的枕头要放在灵柩下面,等出殡时和衣物一起收掉。灵堂左右悬挂白布云头幔帐,这是孝眷守灵的地方。灵前挂白布帘,柩前放一把椅子或小罗汉床,上面放上红缎子坐褥或和靠枕。
家庭灵堂布置时,逝者灵前要放一幅大遗像,然后在灵柩前设灵桌,灵桌通常由两张八仙桌组成,桌上挂素底绣花桌帷。两张桌子靠里的一张专用停灵时供饭,朝外的一张主要用来摆放供品,即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和一对插着灵花的花瓶,一共五件,小户人家摆不起的,买些象征性的用品摆一下就可以了。
灵堂正前方要悬挂横挽幅,上书" 先生(或女士、老孺人之类)追悼会",横幅可以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紧挨它的是死者的遗像,通常用黑纱围绕起来。家庭灵堂布置多有一副主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悬于横挽幅的两侧,民间丧礼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上书赠者单位和姓名。这一摆设意在使死者处于"尊位",体现了中国殡葬文化中"死者为大"的原则。
乐队位于灵堂右侧,居于次尊地位,死者家属立于左侧的卑位以示尊敬乐队。悼念人群处于最卑地位,北面悼念死者。因为乐队是前来协助丧事的"外人",理应以尊礼待之;同时,灵柩右侧又可视为灵柩上方,家属子女不能居于死者上方。悼念的最后一项将与死者遗体告别并慰问家属,悼念人群将由灵柩右侧(即上位)通过灵柩,分别慰问家属,倘若家属站在右侧,那么悼念人群就成了由下位通过灵柩,即为不恭。
死者家属的站队次序依次是:与死者血缘近的站上方、反之站下方;同一血缘的,长者站上方、反之站下方。所谓上下,即从北到南、从前一排到后一排。民间的家庭灵堂布置,死者长子为丧主,即以他的名义办丧事,长子长媳站最上方,以下排列是其次的子和媳,然后是女和女婿等。这样的排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血缘宗法精神,也即所谓的"吉事尚尊,丧事尚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