虿,念 [chài]
虿,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chài,是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如:虿盆(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坑中,喂毒蛇)、虿尾(蝎类毒虫的尾) 。蛊虿之谗,比喻恶人的谗言。
中文名 虿
拼音 chài
部首 虫
字码 U+867F
五笔 dnju
繁体: 蠆
笔画 9画
基本释义
繁体:虿
部首笔划:6
简体笔划:9
繁体笔划:18
字意五行:金
吉凶寓意:凶
笔顺:横撇横折钩竖横折横竖横点
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ancient name for a kind of scorpion]。
蛊虿之谗:比喻恶人的谗言
如:虿盆(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坑中,喂毒蛇);虿尾(蝎类毒虫的尾)
~芒(虿的毒刺)。蜂~有毒。
繁体字为“虿”,其与“万”古音相近,二字是由一字分化的,金文中仍混用,篆文起开始明显分化区别。
郑码:AYI,GBK:F2B2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丑犗切《集韵》《韵会》丑迈切,????音慸。《玉篇》螫虫。《诗·小雅》彼君子女,卷发如虿。《笺》虿尾末揵然,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然。《孝经纬》蜂虿垂芒,为其毒在後。《左传·僖二十二年》蠭虿有毒。《注》《通俗文》云:虿,长尾谓之蝎。《魏志·华佗传》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佗令温汤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