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大明宫被毁过不止一次,事实上长安城也被遭到过不止一次的破坏。
大概有如下几次:
第一次还是唐玄宗在位时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1月,镇守大唐北疆的节度使安禄山造反。皇帝也跑四川去了,临走的时候,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在皇帝人马路过左藏大盈库的时候,杨国忠请求请将库藏烧毁,以免大批库存布帛为叛军所得。唐玄宗说:“不行,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会向百姓征收,还不如留给他们,以减轻百姓们的苦难。”到了便桥的时候,杨国忠又命人放火,将桥烧毁,以阻挡叛军的追击。唐玄宗知道后又觉得不妥,说:“官吏百姓都在避难求生,为何要断绝他们的生路呢!”于是便派高力士带人将火扑灭,留着桥给后面的士民逃命用。
皇帝跑了之后,长安群龙无首,安禄山很快攻下了潼关,熟悉西安周边地理的人应该知道,潼关是守长安的最后一道关了。之后,安禄山便派孙孝哲带兵杀进了苦难的长安城,正规军毫无还手之力(其实当时兵力上也确实无法与安禄山抗衡),叛军本来对长安城就没有爱惜之心可言,烧的烧抢的抢,几乎整个长安城都成为了废墟,大明宫自然也逃不过被毁的命运。这是第一次。
下面说说第二次。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皇帝想治又不能治,从甘露之变等事件中可见一斑。民怨沸腾的结果就是造反,终于,黄巢揭竿而起。
据《旧唐书》记载,黄巢是个盐商,因此可以推测他也精于搞人际关系那一套。这次起义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应该也吸收了别的力量。在880年,攻破了潼关,也直接杀入了长安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僖宗李俨和以前的皇帝一样,跑去了四川。黄巢占领了长安城两年半的时间,自立为大齐皇帝,但他与安禄山不同,安禄山给人的感觉是为了造反而造反,成功了之后就不知道该干啥了,而黄巢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但他又难以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只是搞搞政治运动。
貌似说着说着就跑偏了……既然算是战争,攻破长安城的时候战火必然会殃及到大明宫,只不过这次的破坏没有前面和后面那么严重。
第三次就更厉害了,不仅把大明宫毁了,更是把长安城都毁了。黄巢起义时候,招兵买马,朱温在那时候加入了他的队伍,由于英勇且屡建战功,在黄巢手下的官位也越做越大,黄巢派他四处征战,最后让他驻守同州。后来大唐正规军反扑,逐渐对西安形成包围之势,原来投降了黄巢的王重荣,又叛变回了大唐,就是他让朱温吃了几次大亏,屡次击败朱温的部队。朱温心里不服,但他的一个手下对他说,你要识时务啊,要为自己考虑啊,不能被黄巢洗脑了甘心给他卖命啊。朱温一听有道理,便投降了唐朝。
那时候朱温手握大半的叛军,投降了唐朝,得到了唐朝的重用(让他们自相残杀当然最好不过),最后朱温压下了起义军的攻势,也当上了唐王朝的大官,封了郡王。但那时天下已经打乱,有点像诸侯割据的局面,朱温当然要自己割一块蛋糕吃。在藩镇的斗争中逐步干掉了自己的敌对势力,904年,朱温烧毁了整个长安城,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来昭宗不听他的话,就被杀了,换了个傀儡,再后来,觉得还是自己当皇帝爽,于是逼迫皇帝禅让之后,他在开封称帝了,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历史上称为后梁太祖。
整个长安城最后就这么被毁了,包括那座瑰丽无比的宫殿。
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军攻入长安,与唐军交战三年,使得长安城“宫、庙、寺、署,焚荡殆尽” 。大明宫也遭到极大破坏,此为大明宫所经第一次焚毁。黄巢起义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贞的岐山军“犯京师,宫室间舍,鞠为灰烬,自中和(881年)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中和年以来,葺构之功”,指黄巢兵退后,对包括大明宫在内的长安城进行过修复,然而不过五年,李茂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扫地尽矣”。此为大明宫所经第二次焚毁。李茂贞兵退后,唐昭宗任命华州节度使韩建为修宫网使,整饰长安宫室,当时已无力修复全部建筑,主要是修整太极宫。好景不长,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强蕃朱全忠西入潼关,宦官韩全诲劫昭宗西去凤翔,然后“火焚宫城”。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下令彻底废毁长安城,此为对大明宫的第三次焚毁。这一次给己经破败不堪的大明宫致命一击,除一些体积较大、搬不动的砖石类建筑物以外,其余全荡然无存。至宋代,大明宫的晚唐遗物要么被当地官府征为他用,要么被附近居民拆走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所剩无几。从此,大明宫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