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典故(学校为什么叫黉门)

黉门典故(学校为什么叫黉门)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2 15:44:42

黉门典故

古代称学校的门,现在借指学校。

古代典籍中多有介绍,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黉宫胶序,乃乡学之称。” 

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

《儒林外史˙第六回》:“身在黉宫,片纸不入公门。”(意思是说,自己是个生员,有身份,丝毫不能参与诉讼的事。黉宫,古代学校,这里指当时的府学、县学、公门、衙门。)

李渔《笠翁对韵》:“ 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潘柴。”(拾芥:捡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极易。)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岱畤:岱,泰山。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 燔柴:烧柴,祭天之礼。

《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

黉门”是学校的古称,古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以前邳城人称黉庙为“红庙”还以为因其墙壁是深红色,没想到是歪打正着啊。

黉庙又称文庙,就是旧时的学校。它建于康熙56年(公元1717年),距今已三百年。开始是学校,后称新城学宫。主建筑为大成殿,坐北朝南。大成殿东西长约20米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