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略经典语录(六韬三略全文译文)

六韬三略经典语录(六韬三略全文译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03 00:19:23

六韬三略经典语录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1、器满则倾,志满则覆。

出自先秦《六韬》佚文。则,就。器物满了就会倾覆,人得志骄傲就会失败。此以器满则倾为喻,说明为人不可骄傲自满的道理。

2、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出自《六韬·兵道》。打仗胜利的方法,是要仔细的观察敌人的情况,把握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情况下,给敌人猛烈的打击。

3、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

出自《六韬·文启》。天下人民的意向就如同流水一样,如果阻塞它就停止,如果开放它就会流动,安静它就会清澈。

4、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出自《六韬·举贤》。导致过失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君太过于喜欢那些世俗的赞美之词,因为这样就没法的到真正的贤臣。

5、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出自《六韬·军势》。用兵最大的害处就是犹豫不决;军队最大的灾难就是起狐疑。

6、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出自《六韬·奇兵》。古代那些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善于打仗于天上,也不是善于打仗于地下。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在于是否能够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创造这种态势就能取得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最终就会失败。

7、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

出自《六韬·奇兵》。不知道进攻的策略,就不能说是对敌人作战;不会使用机动的兵力,就不能说是出奇制胜。不知道军队治乱的关系,就不要说是随机应变。

8、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出自《六韬·守土》。不要把军队大权交给别人,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谋害,最终无法善终。

9、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出自《六韬·国务》。要给与大家利益而不要去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成事而不要破坏他们的事情,保护人们生存下去,而不要去滥杀无辜。给与人民实惠,而不要去抢占他们的财物。使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他们感受到痛苦,使人民喜悦而不要使他们愤怒,

10、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出自《六韬·文师》。圣贤的人考虑的事情,就是让天下说有人各得其所,从而建立起各种争得民心的方法。

六韬三略经典语句如:

1.为天下人谋利益就是道;救人于危难接济人所需,这是德;与天下人共享是仁;与人休戚与共这是义。以仁义道德收揽人心,天下人诚心归服。

2.我们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不要太轻率点头表示赞许,也不要迎头驳回,予以拒绝。因为太轻率点头容易失去心中的主见,马上加以拒绝会堵塞言路。

3.刘备的三顾茅庐至今仍为天下美谈,

可是这并不过份。周文王问姜太公保卫国家的道理,太公要求他斋戒七天,七天后文王以弟子敬师礼再拜后才问太公,这才是人们所说的折节下士吧。

4.将凭什么树立威信?靠什么让人觉得明察秋毫?将以诛大为威,如穰苴之铢庄贾;以赏小为明,如赵奢之赏许历。因为杀大说明刑罚能达最上层,赏小说明奖赏能到最下层。不过要注意在杀大时要十分小心,必须杀罪恶显著者,否则易使下属寒心。

5.姜太公说:“攻打一座城池,如果过了十天还不打雷下雨,就是解围撤走,因为城内有贤人辅守。”

6.如果我军被敌人四面包围,粮道又被切断,这是处境最艰难的军队,只有突围一法。突围时要让骁勇的士兵做前队,老弱在中间,而在后面埋下精兵。前面冲锋,中间紧跟,后面的伏兵如果发现敌人来追就迅速袭击他们。

7.用兵的要义,在于注重礼节,多给钱财。注重礼节,贤人谋士就会前来,多给钱财,忠义之士就会把生死置之度外。用人的原则,是以升官来提高他的地位,用高工资来让他富足,这样有才能的人就会自动前来;以礼节来对待他,用事业来激励他,他们就会死而后已了。

8.带领一个团队,跟带领一只军队相差无几吧。《军谶》说:“军井没有打好,将帅不说口

渴;帐篷没有搭好,将帅不说疲累;饭菜没有烧好,将帅不说饥饿。”我们也应该吃苦到最后一个。

9作为将帅,小错无需纠正。统兵作战,最重要的是令出必行,赏罚必信,这样才能得到

士兵的服从。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