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阅读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当时是抱着一种品读文学的心态去仔细阅读的。这本书的很多部分我都记忆犹新,我深感在意的是他散文里所讲述的每一种文化都活化了,例如说到古时候的贞洁坊,说到杭州的西湖,说到敦煌石窟等等,每一种文化都记载着厚重的历史。不去深入阅读可能无法体会,他的旨意就是要把范围给写大,不拘泥于某个时期的现状,而是通过某一细节反映整体全貌。文化要写得有艺术性,那是不简单的。还要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让人觉得通俗易懂,这都需要下功夫。而余秋雨先生恰恰能做到把这种平淡的文化用故事编织起来,达到意想不到的目的,这想必真是与众不同之处吧!
正好昨晚上和友人谈余秋雨,刚发泄完自己的想法,看到你提问,分享一下。
首先,在我刚开始读《文化苦旅》时,感觉余秋雨文笔不错,然而,感情抒发太多就变成滥情,也让人分不清楚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还是为了煽情而煽情了。读的过程中一段又一段的排比句让人感觉心累,这种感觉通俗点讲就好比刚开始吃肉时觉得香喷喷的,然而一连吃好几大块的话就会觉得太油腻甚至反胃。
我认为,优秀的作品让人读来应该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如沐春风之感,真情实意、发自肺腑、点到为止地抒发情感更容易获得读者共鸣,且不会有舞文弄墨之嫌。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