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的“百越”后裔被称为“乌浒”、“俚”、“僚”或“俚僚”。
2.元明以后,又被称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65年起统称为壮族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