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4个方法(习惯)
1、结论明确与否,要先搞清楚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最先要做的是,问题所在需要明确。其次重要的是“结论”。这个结论可能在最初时已经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比如,营销管理的场合,“用这个计划书”或者“以这个商品为主”等,结论明确。但是,与人生相关的课题,比如“现在跳槽好不好”等,是不可能马上看到结论的。
所以,这时需要逻辑性考虑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结论是否明确”。
结论明确的时候,目的就会变成请对方理解为主,重要的是如何给结论添加证据。
结论不明确的时候,基本要做的是对这个课题进行现状分析,找到原因的同时,探究各种可能性。
2、思考时一定要添加理由的习惯
如果自己对分析现状,到达目的的过程不满意的话,这不能算是结论。
重要的是,在给别人做说明时,课题中有什么问题和目的,自己想怎样导出结论等,要提供充分证据或理由。
是不是逻辑思考后的结果,主要看提供的证据:能不能说服自己的同时也能说服别人”,附加的说明“能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同时也能让对方满意”与否。
不是逻辑思考的时候,证据不充分,只说结论,为什么会这样的理由不明了,或者说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
所以,为了训练逻辑思考能力,最先也最应该锻炼的是如何找到能让自己和对方共有的证据,思考问题时添加充分理由的习惯。
3、自问自答,证据理由是什么的习惯
法律的世界,结论和证据最重要。
为什么?
因为法庭判决有罪无罪,原告的胜诉败诉都需要结论来支撑。
而且,为了让这个结论符合法律或者得到辩护人的认可,添加证据部分变得非常重要。
结论和证据是法律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开始。
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问自己”证据(理由)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
养成这个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和决断力都会变得更加快速,找理由找证据,然后分析侧重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大提升,并能据此开展行动。
4、逻辑性强的说明,本质上是对他人和善的表现,要有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的习惯
逻辑思考时,添加证据很重要,因为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别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存在“。
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能有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让对方也能理解,是很自然的事。
结局,逻辑思考时,要考虑到对方是什么人,要尊重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加以事实说明,才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自己想说的。
也就是说,逻辑性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时,绝不是为了说服说赢对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对方的立场上。
能进行逻辑思考的人,首先会想到自己和对方(写作时就是读者)本来就是不同的,所以,找到和对方共同认可,产生共鸣的点再加以说明的话,对方就能理解和共感。
逻辑思维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每推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因此,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需要较深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作图识图能力。初中阶段的逻辑推理更多直接的应用在几何方面,而几何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几何图形中包含了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素材及信息,对图形认识的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解决。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为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为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为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