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经学家匡衡,少年时非常好学,但因家境贫穷没有读书。可是,匡衡却又苦于晚上读书无烛照明。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小洞,借着从小洞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烛光读书。
后来在汉元帝时甚至做了宰相。借烛光读书这个故事,便慢慢被提炼成“借光”这个俗语,它的意义也扩展成了请别人给予自己方便的意思。
西汉的匡衡在年少时家境贫寒,在夜晚读书没有油灯可以照明,于是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到他家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只希望可以读遍他家的书。那户人家的主人深受感动,就借书给匡衡读。“凿壁偷光”现在比喻家境贫寒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