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
电影拍摄和放映的原理是“视觉暂留”
1.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2.科学实验证明,人眼睛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3.在放映机前有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在二倍焦距外,像距和焦距之间时可以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所以放映机会把胶片放在二倍焦距之间,就可以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当播放速度达到25帧(一秒播放25张图片)时我们会看到一个相连的图片形成的视频。
4.以上就是个人观点,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