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锌 谁能给介绍一下他本人和他的发明 越完整越好(锡和锌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关于戴锌 谁能给介绍一下他本人和他的发明 越完整越好(锡和锌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6 10:51:53

关于戴锌 谁能给介绍一下他本人和他的发明 越完整越好

  戴梓1649~1726) 中国清代火器制造家。字文开,号耕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曾制造了“连珠火铳”和“子母炮”。

  清康熙十三年(1674),康亲王杰书奉命赴浙闽征耿精忠时,闻知戴梓才名,礼聘其从军。据《清史稿》记载,戴梓曾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法”,因其随军有功,升为监军道。十九年,康亲王班师回朝,康熙帝召见戴梓,重其才,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

  二十六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监造“子母炮”(即冲天炮),八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约 0.672米),重约300斤(约180千克),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30斤,内装“子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观看试验,十分高兴,封此炮为“威远将军”,并命人把戴梓职名镌刻于炮身上,以表彰其功绩。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在战斗中,“以三炮堕其营”,而获胜。后来,戴梓被传教士南怀仁、朝臣陈宏勋诬陷,革职放逐铁岭,靠卖字画为生。后虽得到赦免,但在返京途中逝世,终年78岁.

  戴梓所制“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弹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弹丸乃尽,始需重贮”。这种可以连续发射28粒子弹的连珠铳,其原理虽与机枪有所不同,但与机枪连发的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可惜的是这种新发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结果“器藏于家”,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枪械发展史上,戴梓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你去GOOGLE,查“戴梓”,再查“机关枪”,马上能查出至少十来篇大骂“满人皇帝” 康熙如何如何看了戴梓机关枪大怒,以为“骑射乃满州根本”,发配戴梓到关外的文章。真实情况如何呢?康熙帝是说过“骑射乃满洲根本”之类的话,但这和戴梓机关枪以及他的发配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首先,戴梓的发配是因为张献忠的养子向戴梓索诈,而妒忌戴梓的人如传教士南怀仁等乘机陷害的结果。

  清史稿中戴梓记录如下:

  “戴梓戴梓,字文开,浙江钱塘人。少有机悟,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康熙初,耿精忠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南征,梓以布衣从军,献连珠火铳法。下江山有功,授道员札付。师还,圣祖召见,知其能文,试春日早朝诗,称旨,授翰林院侍讲。偕高士奇入直南书房,寻改直养心殿。梓通天文算法,预纂修律吕正义,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所造所造连珠铳,形如琵琶,火药铅丸,皆贮於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法与西洋机关枪合,当时未通用,器藏於家,乾隆中犹存。西洋人贡蟠肠鸟枪,梓奉命仿造,以十枪赉其使臣。又奉命造子母铳,母送子出坠而碎裂,如西洋炸炮,圣祖率诸臣亲临视之,锡名为“威远将军”,镌制者职名於炮后。亲征噶尔丹,用以破敌。”

  其次,从清史稿里面关于戴梓机关枪的描述,几乎是照炒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可见人们知道戴梓机关枪的存在,完全是因为纪晓岚的笔记。而在纪晓岚的笔记里面,戴梓在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以后,根本不是献给康熙帝,而是戴梓自己受到佛教徒类似报应的困扰,自己不敢献给康熙帝而已。

  有人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摘录如下:

  “戴遂堂先生。。。。(中略), 言其先德(按:指戴梓)本浙江人,心思机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忤。怀仁,西洋人官钦天监正。遂徒铁岭。(按:可见是康熙年间的大炮洋专家南怀仁使的坏)。故先生为铁岭人。

  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下面是为什么戴老头没把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送给军营的原因)

  夜梦一人呵责曰:

  上帝好生,汝如献此铳,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口焦)类矣。

  乃惊而不献。”

  原来,戴梓没敢献机关枪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佛教流布中国中下的因果报应而已!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