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来源(谐音的由来简短)

谐音来源(谐音的由来简短)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8 13:52:27

谐音来源

谐音最早起源于:我们现在能够查证到的最早的谐音,见于约二千五百年前庄子的文章。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时,顺应事理使用刀子,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仍完好如新。“十九”的意思就是“时久”,也即天长地久之意。

谐音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笑话和讽刺手法,尤其是中国的戏曲和曲艺表演。

在中国,谐音常常被运用于民间传说和谚语中。在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中,取谐音之吉祥寓意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另外也有很多忌讳,比如送礼忌送钟(终),门前不植桑(丧),甚至早期称为“箸”的“筷子”,也因人们忌讳“箸”的联想意“住”(停滞),反而称其为“筷”(快),包括中国人一直喜欢6(禄)和8(发),而忌讳4(死)和7(气),都与其谐音之意有很大的关系。除上述直接具有相似发音的“明谐”,还有借事物某一属性、特征的名称与吉祥语之间谐音表达吉祥寓意的“暗谐”,如石榴、葫芦多籽,就常用来表达“多子多福”、“子孙兴旺”之意。这类谐音的吉祥寓意也常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的题材,如在年画、剪纸、刺绣以及传统民居装饰图案等中,常常出现的“金玉( 鱼) 满堂”、“三阳( 羊) 开泰”、“六(鹿)合(鹤)同春”、“五福( 蝠) 捧寿”、“马(马)上封( 蜂) 侯( 猴) ”等动物形象。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