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的由来(谐音的发展起源)

谐音的由来(谐音的发展起源)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18 13:50:52

谐音的由来

谐音最早源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出自《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中,左传详于记事,公羊传谷梁传详于诂经,即解释经文本义。孔子作书时,正值礼崩乐坏、王纲不振、周室蒙羞,所以孔子常有讳言,“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是孔子编纂《春秋》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之后,讳言在口头上发展为讳名,即名讳。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如:讳秦始皇之名将正月读作“征月”;儒生将孔丘之名读作“区(欧)”;因汉高祖吕后之故将雉改称野鸡;刘秀称帝后秀才改称茂才;唐朝讳帝先祖李虎之名将虎改称大虫;明朝将猪改称为彘或豖;作者的故乡因宋太宗之名由义阳改称信阳······

关于讳名最经典的案例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由来:“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