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 shǐ gǔ
“羊”,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áng,xiáng,“羊”的基本含义为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如绵羊;引申含义为姓。
在古文中,“羊”同“祥”,表示吉祥。
“羊”,初见于甲骨文时代,这是一个正面看的羊头,特点是两只角向下弯,下端是尖尖的嘴巴。古文常借“羊”为“祥”,如“吉羊”。后来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小篆、传抄古文字,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羊”。
yáng shǐ gǔ
羊”读音为yáng,xi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矢读音为shǐ,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
“骨”读音为gǔ,gū,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骨”的基本含义为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胳;引申含义为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