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现最早,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了;“他”出现在东晋;“你”则见于隋唐。
先说“你”。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rǔ)、汝、若、尔;戎、伊、乃、而;您、恁、儜等。
女,通“汝”,就是后世的“你”。《吕氏春秋·报更》:“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若,你,你的。始见于西周金文,战国以后大量使用。《庄子·齐物论》:“既使吾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矣?”
尔,你,你们。始见于东周金文与《诗》、《书》之中,以后大量使用。《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秦汉以来,“尔”和“汝”是平辈之间或对晚辈、对轻蔑者的称呼,不能用于对长辈、对上司。如两字连用,则为轻蔑之词。朱熹《集注》:“尔汝,人所轻贱之称。”
戎。《诗经·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玄《笺》曰:“戎,犹汝也。”章太炎认为,近代吴方言中称“你”为“农”(侬),即古代的“戎”。
伊,原为指示代词,如现代的“这”、“那”。汉代以后,既可表“他”也可表“你”。前者如柳永《定风波》词:“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后者如董解元《西厢记》:“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
乃,你,你们。使用很早且广。如《尚书·康诰》:“朕心朕德,惟乃知。”如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而,你(们),你(们)的。早见于东周金文。《史记·高祖本纪》:“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您,出现在宋以后,与“你”同义。关汉卿《五侯宴》:“亚子兄弟,唤您来别无事”;《永乐大典》之《忠传·晏婴》:“说您众人有不知俺两家同心的。”后来,成为敬称。您,又通作“恁”。如《西厢记》:“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惹草拈花没掂三。”您,在清代又通作“儜”。如刘鹗《老残游记》中“劳儜驾”、“请儜把门就锁上”等。
再说“我”。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
学生,古人尊师重教,自称“学生”是谦词。使用面极广,并不拘泥于师生关系。也有称“晚学”、“后学”的。
某,自称,谦称。《三国演义》第13回:“今天子以某是西凉人,与公同乡,特令某来劝和二公。”
愚,本义为愚直、刚直。用以自称,谦词。
余,甲骨文中已出现,直用至今。与之同音通义的是“予”,使用时间稍晚。
吾,我,我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朕,我。自秦始皇开始,成为帝王专用的自称。《史记·孝文本纪》:“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台,读yí。我,我的。《史记·殷本纪》:“匪台小子,敢行举乱。”
身,自己。《三国志·张飞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
侬,吴方言之“我”。《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咱,北方方言。柳永《玉楼春》词:“你若无意向咱行,为什梦里频相见?”
洒,北方方言。《水浒传》:“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
最后说“他”。秦汉以前没有他称。要称呼他人,或直称其名,或省略其称,或以“之”、“其”代之。秦汉以后,陆续出现“伊”、“渠”、“他”等。如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1)人类来历: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海洋中的单细胞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进化成森林古猿,再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成现在的人类。从灵长类动物开始,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
(2)“你、我、他”汉字的来历: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从甲骨文后,又经历了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的演变。现在的正式用字体为楷书,书法上则又包含草书、行书等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