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地的风俗中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活动(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什么习俗吗)

请问各地的风俗中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活动(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什么习俗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29 12:42:25

请问各地的风俗中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活动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哪些习俗

我们平时所讲的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  

  岁时节日源头有三

  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节、冬至节;

  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如某月的初一、十五等作为节日的日子比较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比如: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  

  端午节是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

  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我们中国人通常喜欢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所谓的“能动地适应”。而传统节日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个端午节,可以说是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有“端五”、“重五”、“重午”、“端阳”、“五月节”、“天中节”、“蒲节”、“沐兰节”“解粽节”、“龙船节”、“诗人节”、“女儿节”、“女娲节”、“娃娃节”等。

  端午节每个名字都有其来源。比如为什么叫做“沐兰节”?《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是当时预防病疫的一种做法,屈原《楚辞》中“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指这个。比如端午节还叫“女儿节”。“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毯场纷纷零杨柳,去看击鞠牵踞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今天就来讲讲端午节南北方习俗的差异。

【南方端午节习俗】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习俗是赛龙舟,而北方则是骑马射柳的习俗。赛龙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另外,荆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江南人对蛇,又怕又爱

  而另一个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故事是“白蛇传”。白蛇故事剧以端午为主要节日背景,以杭州西湖为中心地点,以苏州、镇江为半径。有292篇关于白蛇故事的新资料,其中浙江155篇,江苏63篇。

  《白蛇传》里有个“端节惊变”的故事。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于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应当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浓重的。《字说》曰:“蛇,螫人也,而亦逃人。”《淳熙三山志》卷四十曰:端午日“长幼悉以五色丝系臂”,“父老相传,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弃之。”

江南人对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护家庭的神灵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就曾说过:“白蛇形象的中心结构是中华民族民俗意象的两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体崇拜是久远集体意识的结晶。”  

  斗草!斗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场吟:“慵邀斗草闲烹茗,纤手教郎饮。”

  这里面说的“斗草”就是古代的一种端午游戏。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北方端午节习俗】

  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

  南方跟北方的端午差别还是蛮大的。北方把五月端午叫做“蕤宾节”。

  在北方,古代端午节习俗为骑马射柳。射柳,又名斫柳、剪柳、走骠骑。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中原自古就有射礼,辽金时更盛行。在场上插柳,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  

  《金史·礼志》中记载:“凡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代《万历野获编》卷2有:“京师及边镇最重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   

  在家里挂葫芦

  除了射柳之外,当时皇宫之中还流行剪柳:将鸽子藏葫芦中,挂柳树上,谁射中葫芦,鸽子飞去,射中者则以鸽子飞的高低决定胜负。

  说起葫芦,京津地区至今还传承端午“葫芦万代”风俗,这是旧时汉族的节日风俗。用红、绿、黄三色彩纸剪成葫芦,于农历五月初一晨贴于室内楣间,俗称可避邪毒;初五晚取下丢弃,称一切不吉都随此而去。天津民间还将葫芦的叶蔓装饰与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称“葫芦万代”。北京又称“吉祥葫芦”。 【韩国的端午节习俗】

  韩国农历五月五日称“端午节”、“重午节”、“端午祭”,韩国式名称:“天中佳节”、“车轮日”、“戍衣翠日”。是韩国四大节日之一,始于新罗时代(唐代),传自中国。它这里面的许多习俗也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女子用菖蒲洗头、化妆,喝菖蒲汤,削菖蒲根做簪子,刻“寿”或“福”字。穿红绿色新衣,名“端午装”,然后到菖蒲茂盛的地方去戏水。

  古代农民在端午前做扇子,端午日送给国王,国王再赐予臣民。他们还相信端午前后采药药力最大,清早去割艾蒿和益母草,挂门边,驱邪并制药、储藏。他们不吃粽子,吃戍衣翠或艾蒿拌米面的蒸糕,上面印有车轮图案。此外活动还有女子秋千、跳板,男子摔跤、石战等。

  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韩国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开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有关于端午的名段赏析

  清小曲【平岔】:

  五月里端阳炎热天,佳人游玩到河边。忽听得锣鼓叮咚音乐喧。小小的龙船两头儿尖,十二把桦橇哧咕咙咚呛列在两边。三岁的娃娃在龙船上站,七岁的顽童哧咕咙咚呛后面打秋千。打了一个鲤鱼把龙门来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咙咚呛倒卷珠帘。又打童子把观音来拜;再打魁星戏斗哧咕咙咚呛去点状元。斜阳西下回家转,轻移莲步,摇摇彩扇,怎见得他汗湿芳容,粉退香残。  

  元杂剧《阀阅舞射柳捶丸记》:

  第二折李道宗云: “到端午之日,别人闲争饿气,我则管解粽吃酒。冷粽子多拌些蒜酪,咽下去不要焦躁。再喝上两碗凉水,停住食吃服泻药。”

  第四折“端午宴会”上又提到了冷粽子:李道宗云:“冷粽子蘸沙糖,正好吃几个。”元吉云:“你说的是,心上无闲事,怕什么冷粽子!”  

  滩簧戏《庵堂相会》金秀英约陈宰廷:

  “叫侬有拉哼呒拉哼,哼到五月端阳泛,父母要看龙舟景。侬小小舟船叫一只,舟船要叫老年人。摇么摇到伲后河亭,我爹爹房里拿点金,姆妈房里拿点银,小小包裹打一个,跟侬表哥动身走。”

  链接:

  端午文化久香醇

中华美德永传承  

    在端午节前夕,由嘉兴市文明办统一选拔了讲师团成员下社区、下基层,对居民进行端午节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图为嘉兴经济开发区聘请的讲师——嘉兴华侨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裴秀敏正在社区讲课。大叔、大妈们一边打着节奏,一边兴致勃勃地朗诵着这首裴老师写的端午歌。  

  端午歌  

  N裴秀敏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吃粽子来赛龙舟,

  纪念屈原爱国志。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吴国忠臣伍子胥,

  蒙冤赐死江底沉。  

  五月五呀是端午,

  孝女跳江寻父切,

  上虞曹娥美名扬。

  端午日呀要谨记 ,

  爱国忠诚和孝顺,

  中华美德永传承。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