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如下:
在早期,死字是一个象形字,用来表示“人头与屍体”,形象地反映了人的肉体离开灵魂后留下的空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单字逐渐产生了表示“死亡”这一概念的意义。
此外,死字也属于“末字”(即结构相同,只是开头的音节不一样),在古汉语中,这类字的使用较为灵活,通常具有“转义”和“转音”的特点。因此,“死”字并不是一个本来就表示“死亡”的字,而是由其他字的音义转移而来。
1.死字的演变历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象形说,认为死字最初是用来表示“人头与尸体”的象形字,后来逐渐产生了表示“死亡”这一概念的意义;另一种是末字音义转移说,认为死字和“塞、舌、声”等字一样,属于“末字”,在古汉语中具有“转义”和“转音”的特点,因此并不是一个本来就表示“死亡”的字,而是由其他字的音义转移而来。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汉字演变的趋势。
2.死字的造字法为会意,甲骨文写法为从人(或从卩)和从歺,金文和战国文字写法为从歺、从人,篆文继承了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的字源。墓兆域图和上博简的构形把“人”挪移到“歺”,写作“ ”,正是古文所承。隶书、楷书则为承篆文之隶变。在六书中,死字属于异文会意。
3.从字形演变过程来看,从人和从歺(或从歹)的组合构成了死字。从歺(或从歹)像残骨,从人(或从卩)像垂首跪地之人,祭弔于朽骨之旁。在六书中,死字的本义为死亡、生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