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凿龙门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伊阙。”记载中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
在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
洛水和伊水都因此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
当时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见百姓苦遭洪水之苦已久,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
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使之注入黄河,形成了一片汪洋。龙门石窟的东山西山就这样形成了。
传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是连在⼀起的。⼭的西南边,由于数⼭夹峙,形成了⼀个⼤⼤的湖泊。伊⽔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侵⾷了沿岸的良⽥和村庄,⼈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上避难。
后来,⼤禹治⽔来到了这⾥。他采⽤的是疏导川河的办法。因此,他登上⾼⾼的海峰上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斧来到龙门⼭,⼀斧⼦把⼭劈开了⼀道沟槽,两⼭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穿门⽽过,流⼊黄河。于是,湖⽔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