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英国殖民者开放了港口。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者。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保持了自由经济制度,并继续发挥作为自由港的优势。目前,香港在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
香港自贸港大致划分为转口贸易型、加工贸易型、综合型和跨区域综合型4个发展阶段。
转口贸易型自贸港阶段(1841-1949年)。这一时期转口贸易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在香港推行自贸港政策,允许外国船只自由进出港口,对进出品货物免征关税,将其作为一个自由通商的港口门户和货物集散地,吸引外来船舶向中国市场倾销物品。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香港成为发展转口贸易的理想之地。
加工贸易型自贸港阶段(1950-1978年)。尽管香港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市场狭小,但其充分运用来自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大量资金和技术,凭借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自贸港地位所提供的免税优惠条件,以及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享有“最惠国待遇”和英联邦成员获得联邦特惠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加工业。由于自贸港货物进出口自由,外汇不受管制,税率低,水陆交通便利,港口仓库设备先进,航运业货柜化,加工贸易型自贸港高速发展。
综合型自贸港阶段(1979-1990年)。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粤港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香港及时抓住机遇,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在工业化的带动下,香港形成了以工业、外贸、金融、旅游、运输与通讯及建筑等行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同时,自贸港所提供的自由通商、自由通航、自由通讯、自由兑换和人员进出的便利等,为工业、贸易、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等行业提供优质的贸易服务,使香港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被誉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首。
跨区域综合型自贸港阶段(1991年至今)。这一时期,香港和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区域分工合作深入发展。香港是内地最重要的转口港和内地企业最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二者相互成为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在金融服务方面,香港成为首个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由于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金融法律和法规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税收优惠,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为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为减少对金融业和地产业的依赖,香港特区政府创建了6个新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检测认证、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文化及创意产业、创新与技术产业)和一个科技园(香港科技园),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领域。在跨区域发展方面,香港于1995年成为WTO的创始成员之一,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者,是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海关组织的正式会员,为自贸港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