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退避三舍的典故简短30字)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退避三舍的典故简短30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6-11 14:47:48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晋文公(姬重耳)为了报答楚国对他流亡时的帮助,而与楚国签订了一项协议。

晋文公流亡期间,曾经在楚国受到楚王的厚待。为了回报楚王的恩情,晋文公与楚国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规定,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中,晋国将主动退让三十里(合今约97.5公里),以示对楚王的感激。

后来,晋国与楚国之间发生了冲突。晋文公遵守了协议,主动撤退了三十里。这个故事体现了晋文公对楚王的感恩和信守承诺的品质。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或信守承诺,而主动退让的行为。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来自于《孟子·离娄下》中的故事。
与故事中的离娄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大师,他开课教箭术的时候,唯一的教学方法就是“退避三舍”,意思是“避开三步,然后射箭”。
这个故事传播开来说明了“退避三舍”这种原则的重要性,即避免直接冲突,而是先采取回避手段,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这个典故也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借鉴,提醒我们冷静处理问题,保持自己的安全和尊重他人的权益。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