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全过程)

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全过程)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6-13 16:14:56

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恐怕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时期。据史书记载,那个时期出现的思想门派多达一千多家,准确地说应该是“千家争鸣”!最有影响力的有儒、墨、道、法、兵、纵横、阴阳、名、杂、农、方技等十余家。其中,儒、墨、道、法四家对中国的思想界,意义最深远!

每一次思潮的涌动,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挤压。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结构之间的严重冲突,所产生的思想大爆发。因而,百家争鸣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西周以来的政治体制,做了详尽解剖,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多种可选的新的治理模式。

千年以后我们发现,百家争鸣的产物,不仅为社会治理提出了良方,还形成了融于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成为所有中华女儿共同的文化特征!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到长足进步,铁器工具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壮大的诸侯国,对政治利益的诉求势必增长,形成了对宗法制的强烈冲突!

按照周公设计的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主人,诸侯国是各地的代理人,对封地有治理权,没有“产权”。同时,按照宗法制,诸侯王的后代们,逐渐降格为卿大夫和士,士就成了这个结构中最尴尬的群体,他们拥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任何政治待遇!

诸侯国对封国“产权”的争取,和士族阶层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就是春秋末期政治结构的两大重要特征。由此就诞生了两大社会现象:“礼崩乐坏”和“士族势力的疯长”。

所谓“礼崩乐坏”,就是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强行将周天子从诸侯国的“产权簿”上剔除,自己霸占封国的“产权”,这就是周王室衰败的根源。

在宗法制结构中,有一个天然的弊端,即周天子与诸侯国,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联盟。随着年代久远,血缘关系必然淡化,亲缘联盟必然崩溃。同时,诸侯国国君拥有治权,周天子对诸侯国名义上的产权,必然越来越薄弱。

结果,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周天子竟然沦落为,靠诸侯国施舍过日子的乞丐!

不光如此,宗法制的“遗毒”,还导致诸侯国国君,同样被卿大夫架空,甚至卿大夫又被家臣架空的奇特景象。

最典型的就是鲁国,鲁国国君不尊周天子,国内的大权却又被“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控制,“三桓”首领季孙氏,又被自己家臣阳虎架空,成了季孙家族的“代理人”!

孔子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同时也是这种“礼坏乐崩”的受害人!鲁君有心启用孔子,可是手上没权,孔子想要实现政治理想,必须投靠季孙氏家奴阳虎!孔子当然不能接受!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国家兼并、三家分晋、三桓秉政、田氏代齐,都是宗法制崩溃的具体表现!

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生力军,就是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也可以叫做“没落贵族阶级”,他们是宗法制分封结构的最末端,只有一个贵族空头衔,没有任何政治待遇,仅仅比平民多一个花瓶似的的身份而已!

很显然,士族阶级是宗法制的“受害人”,而且这个阶层肯定会越来越壮大,在生存需求的挤压下,这个群体往往还拥有非常出色的能力。

春秋时期,士族的生存只有一个出路——靠自己的能力,依附于国君或者卿大夫。他们往往充当谋士、食客、家臣,用易中天老师的话来说,这群人的作用是,“忙时帮忙,闲时帮闲,战时帮凶”!

可恰恰是这群夹缝中生存的士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书写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大多出自士族阶层。比如商鞅,卫国没落贵族;孔子,宋国没落贵族;孟子,鲁国没落贵族;庄子,宋国没落贵族......

也就是说,士族阶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和政治理想的追求,是这场社会大思潮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儒墨道法之争,引领潮流

百家争鸣中,每一家都认为这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疾病,都需要医治,他们根据各自的诊断,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最著名的当属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不仁”,缺少爱,药方是“仁爱”。也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建立的伦理社会秩序。更直白一点,就是扶立频临倒闭的宗法制,回到西周初期的状态!

墨家思想也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不仁”,缺少爱,药方却不一样,他们开出的是“兼爱”。也就是无差别的爱,以血缘关系远近是靠不住的。更直白一点说,就是要回到三皇五帝原始部落阶段,原始的“大公社会”!

道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就一个:折腾!他们认为,社会就像自然现象,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干预,所有的混乱就是来自于所谓的“治理”,结果就是人力对自然的粗暴干预,所以越治越乱!药方就是两个字:不治!直白一点说,就是回到最原始的群落生活结构,各过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法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就是“人治”,靠宗法制的层阶结构治理是靠不住的,必须以“法治”。直白一点说,就是以君主为唯一核心,以“法律”为唯一标准,干掉一切特权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四种思想,成为百家争鸣时期最主流的四种观点,他们相互之间相互攻讦,甚至相互谩骂,好不热闹。

不辨析各派思想的得失,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长期思索和实践,诞生出来宝贵财富。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墨家苦心践行;商鞅以命殉道者!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中华思想史上的伟人,值得后人顶礼膜拜的先哲!

儒家成功的失败与成功

很多人认为,百家争鸣的结果,真正成功的是法家。我不这么认为,法家顶多是阶段性成功,真正的胜利者还是儒家。

按照四大家开出的药方,除了法家,其它三家其实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妄图以回归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个大错,社会需要发展,不可能逆潮流发展。所以,儒法道三家失败了,法家成功了!

为什么说法家只是阶段性成功,儒家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呢?

其实法家思想的本质,是削弱宗法制结构中的所有阶层,强化君主独裁,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才有后来的郡县制。无疑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举措。

不过,法家最大的弊病就是“肤浅”,忽略了“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缺少文化基因的培植。所以,由它诞生的“吏治结构”,让大秦帝国像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经不起历史的风吹雨打,很快崩塌。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死灰复燃”?功劳要记在董仲舒身上,是他创立的新儒学,对儒家思想做了“与时俱进”的改革,让它融入了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从而让儒家思想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在继承孔子的思想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新王改制”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将法家维护皇权独尊的因子,成功嫁接到儒家思想中来。因而立刻获得了汉武帝的倾心,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源!

从此,儒家思想走向阳光大道!

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这些思想不光表现在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它已然化作可爱的精灵,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了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符号!

这一点,有点无意插柳的味道!

今天,我们经常讲,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能够几千年延续不倒,即便在经历若干次战争劫难过后。我们发现,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包容性,足以抵抗一切入侵,秘密就在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携带者!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灭亡,唯一不灭的就是精神,就是文化!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对中国人的塑造,对中华文明的塑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感谢,我们的先祖!我膜拜,我们的先哲!

和当时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代与后世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君主的权利不像秦朝之后的皇帝那么大,秦之后,君主越来越加强中央集权,而在春秋战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君主并没有绝对的独揽大权,天下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啦!

其次,春秋战国时代是乱世,盛世的时候是皇帝选人才,而当时的乱世呢,是人才择君主,所以那个时候君主很重视那些人才比如孔孟老庄,即便不用他的学说也会尊重他,言论是十分自由的,而当时的人也在不断思考如何终结这个乱世,所以他们自然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啦。

第三,自汉以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有学说中,最适合统治百姓的是法家,最适合奴化百姓的是儒家,之后的统治者基本都是这一套,打着儒家的幌子奴化人民,实则用法家统治百姓,因此自汉以后,我们的思想大大的受限了,我们不愿意独立思考了,狼性减少了,羊性增加了,习惯于的去听从统治者的,我想这是为什么乱世很多比如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但只有春秋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最主要的原因吧,当时人的思想开阔,思维不受束缚,人人有自己的追求理想和信仰,出现百家争鸣,也就不奇怪了。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