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肃熬,白露为霜,而菊却金英夺目,傲霜而晚香。唐代以前的文学里,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
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便有"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独立每含情"之句;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则对菊的乐观与顽强精神情有独钟,于是菊在他眼中显得那么潇洒豪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王安石的"不忍独醒辜尔去,殷勤折为一",可见菊也是一位"独醒"者;而在王建的《野菊》"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中,菊则生命力旺盛,小小身影默默地装点秋日的大地,它在平凡中显不平凡;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则形象地融入了她的不幸遭遇、倔强性格和反抗精神;陆游则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秋风中数株晚菊,顶风傲霜,挺立东篱,散发着余香,这花中志士,和南宋时期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的抗金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其遭遇、品格,是多么相似;当然还有陶渊明篱中那些淡泊、清高的菊。
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神韵。我想菊终究是菊,不同的是诗人们的处境、诗人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