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月令传统中,春天是生命发生的时节,也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时节,「荐羔祭韭」是顺应时令的祭祀方式。岁末的灶神祭祀,亦为「黄羊之祭」。据说汉代阴子方祭灶用了黄羊,世代荫受其福。
时至现代,民间依然有以羊祭祀的习惯,羌族崇拜羊神,每过羌历年的时候,都要给羊神挂红。
白族也有祭羊魂的习俗,祈求家畜平安。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仪蕴蓄于生活之中,礼仪之所在,常常关涉羊之形体的运用。
羊与「美」有着密切的联系。「羊大为美」的一个来源起自仪式,有学者通过研究甲骨文认为「美」字「疑象人饰羊首之形」,而戴羊角一般是在庆祝仪式中的盛装部分,也有氏族首领或是巫师戴羊角以示威仪。由此,「美」之来源也与道德准则和社会威望结合在一起。总之,羊的秉性逐渐被人格化,成为仁人君子标榜的对象。
在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时候,有巫师头戴羊角、身披羊皮,载歌载舞,以求和顺,被称为「羊人剧」。「羊人」到后来又成为一种官职,执掌羊牲及祭祀割牲等事。
羊牲,及以羊祭祀,作为牺牲品。古字「犧牲」即嵌入了「羊」字,说明羊很早就被当做祭品。《甲骨文合集》中有数条记载羊为祭品的卜辞,如「贞戎丁用百羊百犬百豕」。《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即用于隆重的祭祀,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亦称「大牢」,一般只有天子、诸侯才能施用;少牢稍逊,即用羊、豕各一,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左传》也有记载:「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曰:「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羊作祭品,为进献祖先、四时祀仪之圣物,祈求天下太平、永世安康,因而成为具有礼节意义的典型牺牲。
《论语》有记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按古礼,周天子每月秋冬之交颁历书与诸侯,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羊祭祀,然后到朝廷听政,曰「颁告朔」。后来,鲁国国君只是杀羊了事,既不亲临祖庙,也不听政,所以子贡惜羊无实枉杀,欲去之。
孔子则认为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若惜羊不进,则此礼便忘,更可惜。由此,「爱羊存礼」也就有了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的意义。
在古代月令传统中,春天是生命发生的时节,也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时节,「荐羔祭韭」是顺应时令的祭祀方式。岁末的灶神祭祀,亦为「黄羊之祭」。据说汉代阴子方祭灶用了黄羊,世代荫受其福。时至现代,民间依然有以羊祭祀的习惯,羌族崇拜羊神,每过羌历年的时候,都要给羊神挂红。白族也有祭羊魂的习俗,祈求家畜平安。
羊为六牲之一,在祭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应与其作为日常生活供给的主要食源之一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