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
种姓制度分为五级,每一级都有不同的鄙视链,几大种姓都是由天神的身体部位转化而来。
第一等种姓是婆罗门,代表天神的嘴,这一等级主要是僧侣贵族,他们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可以不用纳税,有一个更夸张的说法是,他们可以只张嘴不干活。
第二种是刹帝利,代表天神的双手,是弱于婆罗门的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控制着印度的军事、行政、赋税,负责对外作战,他们的职责就是世代守护着婆罗门。
三等种姓是吠舍,代表天神的大腿,他们就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属于印度的中产阶级,是国家运转的主体,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要纳税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但是是可以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的。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代表天神的脚,基本都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只能从事像伺候用餐、做饭、杂役等等,这样不可缺少,但是又摆不上台面的工作。
第五种姓,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甚至还有一个不太好的称呼叫“贱民”,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最为低贱的职业,在印度不算人民,也不能列入四大种姓之中,比起职业低贱,社会地位的低下,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种姓制度为世袭制,这也就预示着一日为奴,终生为奴,世代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