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影响如下:
1.亚当最先展露兴趣的方向并不是经济学,而是自然科学,而且还是牛顿的自然科学。
2.百年后,谁能想象那个最后以经济学家面容留在历史书上的亚当•斯密被牛顿的追求感染。他先是学习了牛顿的所有理论,然后又表达了对“牛顿方法”的偏好,他赞同这种科学表达方式具备的简洁性、连贯性和经济性,也赞同它所示范的科学研究方式。
3.就“引力法例”而言,可用来解释复杂的现象。这一点斯密完全比不上牛顿但斯密的著作中有很多构造、手法、思维是牛顿式的。以分工这个观点为例,《国富论》首篇首章就举制针厂为例,说明如果能有效分工,每个工人天天能够制出4800支针。斯密对分工的讲解方式和牛顿相像, 先说明详细现象,然后得出一个强有力的观点:经济行为的本质就是互换,你我为何有能力和他人互换?那是因为社会分工之后生产大增,成本降低,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所以分工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首要因素。接下来斯密得出另一项重要的推理: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规模大小的拘束。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小诊所每日的营业额只有1万元(市场规模大小), 分工程度就必定不细(两三个人就够了)。 如果大医院每日的营业额超过十亿元,那么连领药品都要分工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种推理手法就是牛顿式的:从现象到基来源理,从基来源理再向外延长。在《国富论》里, 斯密只提过牛顿一次: 1717年参加财政大臣会议,议论对中国、日本、印度贸易时,金银的价钱兑换比率应怎样制订。斯密的时代和知识圈,笼盖在牛顿式的科学态度和推理方式下,虽然不易从著作中直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