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都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和发展历程可以概括如下:
1. 寒食节:据传说,东周时期晋国大夫屠岸贾的好友介之推婚被其父所杀,其父又不允许其秀才朋友介之吊唁,于是介之决定用草做成公鸡,藏在阴阳山上的墓茔旁边,让其父亲以为公鸡打斗,从而得以吊唁。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之的这个故事而设立,每年清明节前一天此时,人们不生火,而用冷食或者熟食代替。
2. 清明节:据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失宠自刎,百姓哀悼他的逝去,把糯米和花卉扔到汨罗江里寄托哀思;之后,屈原化身为精灵,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于汨罗江畔游荡,清明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以及告慰英魂而设立的。
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方法不同,但都包含着对先人的缅怀和祭奠。
清明节最初是由两千多年前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开始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