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
因为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分别,类似一个套子,故称“河套”。
“河套”之名起于明代。胡大海在《清代内蒙古河套水利开发史简论》(硕士论文,1991.04)中指出, “河套”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史·地理志》,据该书说:“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地。”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何史籍,不能明详。“河套”一词由来已久,只是我们不知道它最早见于哪本书而已。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清乾隆七年(1742年),陈履中编辑的《河套志》木刻本问世。
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
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就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