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以情恕人”,情是人之常情。恕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也就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而引申出体谅、宽容他人过失的意思。“以理律己”。理是道理规则;律有规律的意思。要提升德行能力,回归性德,理智折伏感情,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心中没有成见则处事公平,心中没有自我则光明正大。抛开自我,才可享受公平。你可以自私,但也别期望他人奉献。
三、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重的人会自取其辱,不知道害怕的人会招来祸端。自重就是自我珍重,尊重自己的人格,注重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端庄厚重,不失之流俗与浅薄。
四、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安静而少说话,遇事从容不迫,处事严谨,生活俭约,这是关切己身的良言。多欲,盲目行事,心不在焉,不专心,这是关切己身的大病。时时遵此条持,则心自凝。
五、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最大的罪恶在于亵渎上天,最大的恶行在于无廉耻,最大的过错在于多嘴多舌。
六、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重者,取辱”,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自重不是自己抬高自己,增长傲慢,而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自性。“不自畏者,招祸”,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七、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其中心就是一个“静”字。静,自然是心静。心静了,也就浮不上,褊不了,急不起。当然,一个人要在浮躁的环境中不浮,要在狭小的天地中不狭,要在急躁的世界中不急,是要有很强的定力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八、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对外界一切应超然待之。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和蔼,与人为善,天地皆宽。宁静致远,没有事的时候非常清静,便于自我反思,要多思考,安心静思才有远虑。遇事要果断。顺利时淡然处之,淡薄名利,解脱物欲,常怀律己之心。失落不矢志,荣辱不惊。
一、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以情恕人”,情是人之常情。恕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也就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而引申出体谅、宽容他人过失的意思。“以理律己”。理是道理规则;律有规律的意思。要提升德行能力,回归性德,理智折伏感情,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心中没有成见则处事公平,心中没有自我则光明正大。抛开自我,才可享受公平。你可以自私,但也别期望他人奉献。
三、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重的人会自取其辱,不知道害怕的人会招来祸端。自重就是自我珍重,尊重自己的人格,注重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端庄厚重,不失之流俗与浅薄。
四、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安静而少说话,遇事从容不迫,处事严谨,生活俭约,这是关切己身的良言。多欲,盲目行事,心不在焉,不专心,这是关切己身的大病。时时遵此条持,则心自凝。
五、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最大的罪恶在于亵渎上天,最大的恶行在于无廉耻,最大的过错在于多嘴多舌。
六、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重者,取辱”,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自重不是自己抬高自己,增长傲慢,而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自性。“不自畏者,招祸”,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七、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其中心就是一个“静”字。静,自然是心静。心静了,也就浮不上,褊不了,急不起。当然,一个人要在浮躁的环境中不浮,要在狭小的天地中不狭,要在急躁的世界中不急,是要有很强的定力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八、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对外界一切应超然待之。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和蔼,与人为善,天地皆宽。宁静致远,没有事的时候非常清静,便于自我反思,要多思考,安心静思才有远虑。遇事要果断。顺利时淡然处之,淡薄名利,解脱物欲,常怀律己之心。失落不矢志,荣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