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
1、各国纷争不断,兼并战争四起。
2、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3、郡县制的初步发展。
经济上
1、井田制土崩瓦解。
2、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4、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5、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手工技艺的进步。
文化上:
1、百家争鸣,各种新的思想不断碰撞。
2、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百花齐放。
3、文学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屈原的《楚辞》是人类文学的瑰宝。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简介: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诸侯争霸
(1)霸主: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2)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