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普遍认为是周代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受后母骊姬和父王晋献公迫害流亡,有一次没有饭吃,重耳身边有一个臣子叫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煮了充饥裹腹,后来重耳回国称王就是晋文公,他把落难时身边的人都封了赏,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重耳想起来这件事就率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为官,介子推不愿意,他带着母亲躲进了深山,重耳下令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但介子推最后被烧死在山里也没出来。
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凉的食物,就是寒食节。
但在一些记录周时的古书中有记载,春天风大天干物燥容易引起火灾,会在春季某些时候禁火熄烟,可能那是真正寒食节的起源,就象五月节是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的一样。
寒食节是中国本土传统节日,不是从外部传入的。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