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8-06 18:30:19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的理论。

1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实现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并减少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为目标,十分注重区域不同产业及地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主张要均衡配置生产力,实现不同产业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地区根本没有进行平衡发展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并不拥有能够发展全部产业和地区资金和条件;除此之后,过分强调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平衡发展,会造成发展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不同的产业及地区,不能突出发展重点,总体上会阻碍地区的发展。因此,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窄。

2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经济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注重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和资源的配置效应。关联效应是指各产业发展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及影响的关联度。而配置效应是指减少资源哦误之的约束方程,以有易无,实现的专业化效应。要将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该产业的逐步发展中,逐渐增加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入,带动前向联系产业、后相联系产业及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的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规律,着重发展重要的产业及地区,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3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要通过部分产业及地区带动,利用其良好的发展条件将其培育成增长极,并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及地区的发展。极化效应是指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是指上述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初期,主要是极化效应,当区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扩散效应逐渐增强。该理论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提供了指导,在这些地区建立经济增长极,能够取得很快的成果,同时政府也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地区和产业的投资建设。并以此带动相关地区及产业发展。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在对增长极的重点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极与相关地区的经济差距会越来越大。

4梯度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由产业的结构情况决定,而后者主要由地区经济部门决定,尤其是主要的产业处于工业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若其主要的产业是由处于工业生命周期的创新阶段,说明该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应被列入高梯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于高梯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应该优先在高梯度地区进行发展,而相对传统的产业则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高梯地区逐步依次转移到低梯地区。该理论认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最首要的是要注重发展效率,同时要兼顾公平,在实践中操作性强,能够广泛应用。同时,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着更加显著的梯度性,分级推进可以获得更明显的效果。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划分“梯级”"的标准难以进行合理的把握,是地区发展的实践中可能导致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增加。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