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张中行的红楼精神(张中行一生有几段恋情)

如何理解张中行的红楼精神(张中行一生有几段恋情)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8-05 22:22:02

如何理解张中行的红楼精神

手头有本张中行散文集《笔花选录》,其中有一组随笔题为“红楼点滴”。起初,以为是行公的“读红札记”。开卷方知,此“红楼”非彼“红楼”也。张中行笔下的“红楼”,无关《红楼梦》,是指民国年间北京大学“三院”之一文学院所在的那栋楼房。这座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当初建造时,拟用作宿舍,建成后用作了文科教室。北大本是文人荟萃之地,又是文科教室,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知名的文人雅士进出“红楼”。张中行曾经在此求学,后又长期工作于此,对于红楼掌故自然多些了解。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一,是蔡元培校长治下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之风气。这种风气,当时在北大校园几乎无孔不入,包括课堂。师道尊严自古存在,课堂规矩总近乎苛刻,北大课堂却不然,“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随便”到什么程度?不该来上课的可以每课必到,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北京大学历来不乏名师,所讲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毕竟名声在外,学生还是趋之若鹜。当年,一些无学可上的年轻人多在沙滩一带晃悠,求学欲望促使他们见缝插针过来蹭课。“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张中行举例说,当年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课程,每次上课总有十几个人听课,到期考时才知道选课的只有他张中行一个人。还有一例,是法文课,上课时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加,原来听课者全是蹭课。

  至于该上课而不上课的,自有种种原因,要么觉得课不值得听,要么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要么课程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张中行说,北大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也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有人调侃:“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