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和“外婆”是汉语中称呼外祖父母的称谓,一般用于表示母亲的父母和父亲的父母。
“外公”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外祖父”。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外公”,用于称呼母亲的父亲。
“外婆”在明朝开始出现,也称为“外祖母”,用于称呼母亲的母亲。
在汉语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称呼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性别来区分的。祖父母的称谓分别为“爷爷”、“奶奶”,而外祖父母的称谓则是“外公”、“外婆”。
“姥姥”和“姥爷”这个称呼起源于汉代,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的二大臣“姥”、“娥”常常拿上菜、侍候酒。姥和娥都年老有德,汉武帝非常敬重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汉武帝为纪念他们,将其作为老年人的尊称。
后来,这个称呼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形成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姥姥”和“姥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