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遗爱亭记全篇

苏轼遗爱亭记全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6-23 03:28:38

苏轼遗爱亭记全篇

《遗爱亭记》《遗爱亭记代巢元修》全名。元丰五年(1082),黄州知州徐君猷罢任。安国寺和尚继连以苏、徐二人经常游饮的竹间小亭请名,苏轼名之曰:“遗爱亭”。

徐君猷罢任时,恰值眉山人巢谷(字元修)来黄州,于雪堂作馆,教授苏轼子苏迈、苏过。巢谷通过苏轼与徐君猷相识,徐请其为遗爱亭作记,苏轼乃代巢谷而作。文中赞扬徐君猷为政清静,对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有所肯定。

内容: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赏析

《遗爱亭记》开篇设问,引出文眼。“武”是脚步、足迹的意思。这段文字有人解释为竹间亭很平凡,游而去之,思而得名为“遗爱”。也有人解释为有才华的人无论到何处,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去之后老百姓都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留下仁爱”。

徐君猷是个不折腾、不扰民的好官。他遵循事理而行动,事理穷尽行动就终止,应对客观事物而作为,事情完毕就回到常态。

就是这样一个奉行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执政理念的黄州知府,从不迁怒百姓,而百姓也不会违背他的意愿;从不苛责官吏,而官吏也没有欺瞒他,终日无事,就喜欢吟诗作赋而已。寥寥数语,一个深得百姓拥戴的地方官员为官一方的吏治作风跃然纸上。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他终身从政,多次遭贬,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著有政绩,但对为官清静、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又心向往之。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但作品往往流露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消极思想。

他在政治上虽屡屡受挫,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篇短文以亭记人,太守与亭浑然一体,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交相辉映,见亭见人见自己,是苏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也是苏轼留给黄冈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