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解读(行为取向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区别)

认知性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解读(行为取向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区别)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8-06 19:18:15

认知性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解读

是指根据不同的认知层次和目标,使用特定的动词来描述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这些动词通常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学习评估中,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期望。认知性目标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记忆层次(Remembering):涉及记忆和回忆信息。例如,识记、列举、重述等。

2. 理解层次(Understanding):涉及理解和解释信息的含义。例如,解释、概括、解读等。

3. 应用层次(Applying):涉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例如,应用、解决、使用等。

4. 分析层次(Analyzing):涉及分解和分析信息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分析、辨别、比较等。

5. 综合层次(Evaluating):涉及评估和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有效性。例如,评估、判断、选择等。

6. 创造层次(Creating):涉及创新和生成新的想法或解决方案。例如,设计、创造、发明等。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认知性目标水平和相应的行为动词,有助于明确学习者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和表现。同时,在学习评估中,也可以使用这些行为动词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有几个水平层次?分别有哪些行为动词?

为了明确科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标准》通过行为动词来描述各科学内容所要求的类别和层次。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

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水平。

(1)了解水平

属于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了解、知道、描述、列举、说出、举例说明、说明等,这些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复述,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