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过"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父子相传,家之礼也”,意思是指父亲犯了错误,儿子来纠正,这是家庭中的一种礼仪。成语“父之过”通常用来形容儿子能够纠正父亲的错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和家庭的和谐。
成语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是宣公,他的儿子悼公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悼公的父亲宣公在位期间,有许多的政策和做法不当,导致了国家的一些问题。悼公继位后,他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决心进行改革。
悼公的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官员、改善民生等,这些改革使得鲁国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强盛。人们称赞悼公能够纠正父亲的错误,治理国家有方,成语“父之过”也因此而来。
这个成语故事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责任,即使父亲犯了错误,儿子也有责任纠正,并且通过纠正父亲的错误,可以使家庭和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子不教 父之过 说的是养儿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