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古籍鉴别特征(古籍善本鉴定最简单的方法)

明版古籍鉴别特征(古籍善本鉴定最简单的方法)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8-06 22:10:30

明版古籍鉴别特征

明刻本的特点与鉴别

明代各时期刻书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绵纸,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长字避讳。

字体

明初本受元代刻书的影响,都是赵体字,秀逸妩媚。建本同元建本,较瘦且圆劲的颜体字,往后则圆劲渐消失,变生硬,如慎独斋等刻本。嘉靖前后仿南宋浙本,用欧体字,但又不同,方板整齐,开始趋向规范化;到隆庆时字更加方板整齐,还用古体字,即把小篆揩写,如许宗鲁刻的《吕氏春秋》《韵补》。建本的颜体字基本消失,变成点划生硬、撇捺较长的字体。

到万历时字体更加方板,横平竖直,被称为“方体字”,印刷用的宋体字这时基本定型。天启时又出现了一种新方体字,变得更长了,称为长宋体。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写刻本,所谓写刻是区别于印刷专用的方体字,用赵体字,但不像明初本那么丰腴刚健,而是瘦削流丽。著名的如陈仁锡在苏州刻的《石田先生集》《陈白杨集》。

汲古阁本中少数在天启时用长方体字,如《浣花集》;有些用万历时的方体字,如《三唐人集》;绝大多数把方体字压扁,横细竖极粗,如《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等。

版式

明初本由白口、细黑口发展为大黑口,仍是双黑鱼尾,上鱼尾上方刻书名、卷次,下鱼尾上或下刻页次,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嘉靖前后一律白口,单鱼尾,多左右双边。个别也有鱼尾上方刻书名的,如《文苑英华》《纪效新书》等。后期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单鱼尾,鱼尾上方刻书名,下方刻卷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数是细黑口,有时在白口处刻上刻书者斋名号。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明代书册已由蝴蝶装变为包背装,因此没有书耳。建本有时在正文小题上端加鱼尾以突出。有些小说戏曲用两截版或三节版,上两截刻评语或插图。汲古阁本在版心下方标有“绿君亭”,后期则标“汲古阁”,有的在每卷首尾页版心中央刻有“汲古阁正本”。

纸张

明初本绝大多数用白绵纸,差的用黄绵纸,少用竹纸,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嘉靖前后一般都用白绵纸,少用黄绵纸,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万历以后多用竹纸,纸脆易破,色黄,有帘纹,绵纸就少见了。建本可能因地域原因,一概用竹纸。汲古阁本多用毛边纸、毛太纸,少数初印本用开化纸。

避讳

明前期刻本不避讳,到崇祯时才避讳。嘉靖前后不避明讳,但仿南宋浙本,有时宋讳字照原样缺笔。后期避讳稍严,但避明帝讳的刻本并不多见。

序跋题识

明中期以前建本少见刻书序跋题识,多有牌记。嘉靖前后,有的在版心下方刻有牌记。万历以后牌记几乎不用,出现了内封面,一般分三行,中间一行大字刻书名,右边一行顶格刻纂著者,左边一行下方刻某某堂藏版一类词。汲古阁本常附有毛晋跋语,较易识认。

明中期刻本有些有刻工姓名,如苏州刻的一些书。

明初经厂本都加圈断句,初印本往往在每册首页上端钤印朱文“广运之宝”大方印。

明代从万历以后开始在书上刻评点。

明代刻印图书,质量确实较好,明初刻本在字体上仍然延续元代赵体。出版本与宋元版本在风格上无大差别,文字内容也较为准确。明时期刊刻而可与送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

到了嘉庆年间,无论是官刻,宋元旧籍的内容照样翻刻在版式风格,款式皆全面仿宋,所以这一时期所刻的书,几乎都是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从风格上讲,这种字体其实已经与宋版书的字体很不相同,形成了独特的嘉靖体,后世版学家又称之为枯柴体

万历以后,刻书渐多,就不免于滥,就不免出现各种弊病,1.校勘不精 2.任意删减。3,纸墨转劣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