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10年,开元10年唐玄宗还正在励精图治,国势正蒸蒸日上,大唐正处于开元盛世。开元这个年号,唐玄宗用了30年。天宝时期,唐玄宗开始懈怠,追求享受,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对外战争也日渐吃力,这让担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看到了机会。如果是在开元十年,节度使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也不会出现一人兼任三镇节度使的情况,更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叛乱,动摇大唐的根基。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安禄山恃宠而骄,二、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
无法比肩的恩宠
天宝十载(751),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就授给了他。他有十一个儿子: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安庆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儿为妻。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前,不仅身兼三镇节度使,有亲王的封爵,还兼领河北、河东地方行政长官,同时兼群牧使、闲厩使,能够控制边地牧场和马匹,职权渗透到陇右地区。妻子为命妇、儿子得恩赏,京城之内赐豪宅,平日美馔珍馐,更是无以复加。安禄山所得封赏、爵位、官职、恩宠、身份,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是任何一个胡人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
安禄山恃宠而骄,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两个人积怨愈深。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天宝十三载(754)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作样地向玄宗哭诉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十八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蓟城南郊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起兵。
总的来说,还是朝廷内部争权的矛盾激化,如果唐玄宗能很好的处理这些矛盾,也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