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企业或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关规定。现金收支管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现金的白条抵库问题,二是挪用现金的问题。三是现金收支流水账没有日清月结问题。四是备用金超使用范围,五是拖欠借现金问题等等。
(一)岗位分工不明确 与现金打交道的是出纳,企业最怕的就是收付款不明确,对账时没有明细清单,与客户间的账不能及时确认,导致不能及时入账,这里存在一些岗位分工的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因为: (1)一个会计工作人员既管钱款,又管复核,容易作假,所以予以禁止; (2)一个会计人员既管理钱款,又保管会计档案,容易在钱款上做了手脚之后再利用管理会计档案的机会掩盖自己的行为,所以予以禁止; (3)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是一个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也是发生现金往来的根据,由出纳人员兼任,很容易监守自盗,所以予以禁止。譬如:在我公司这些项目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全揽,只是钱是老板管,至于他们对现金的使用账面上也未有反映,一切得服从发老板的安排,职工之间也没有很好的监督,毕竟是他们是领导。按规定这鞋都是不合法的,等于是监守自盗。 (二) 外部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企业间的商品交易中的现金收付比重上升,一些紧缺商品,原材料等非现金不供货,如:我公司是一个代理货运公司,运输业务基本上现金交易,账上无法反应这些交易,之所以这样,原因就是对于急需出港的货物非现金不提供运输,而且以现金结算的价格比通过银行转账结算便宜。 (2)金融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银行结算制度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资金结算在途时间过长,很不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令企业深感头痛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影响企业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政策,在金融危机这个社会大环境下,以代理运输业(主要是出口)为主营的我公司不免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资金周转困难,现金管理更是混乱不堪。 (三)认识存在偏差 错误的认识是导致漏洞产生的根源。目前,在我国现金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认为现金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理由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商品交易活动更加频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事业单位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效益,在结算种类上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果继续保留对其现金运用的严格约束则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银行本身的商业化进程。对于钱的所有者对钱有自由支配权的认识根深蒂固,对银行严格管理现金支付业务不理解。另一种是认为现金结算范围扩大和现金投放量增加是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与客观需要,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等。由于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了银行、企业对现金管理工作产生了松懈,忽视甚至排斥的思想,使不少机构原有现金管理制度隐入了瘫痪状态,纵有保留也多半只是走个过场做个形式罢了。 (四)监管不力 如今人民银行的现金管理宣传和培训不仅仅针对金融机构,也针对企事业等开户单位的宣传培训活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现金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没有充分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制度不全和措施不力使其对辖区内所发生的违规事例处理很不及时,即使最后得到了处理一般也只限于“下不为例”而已,达不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为了争存款,揽业务、拉客户,不惜以放松现金管理为代价来达到其目的,另一方面,社会监管系统信息传递不是很灵敏,如:企业实行效益工资后,社会劳动人事部门,一般仅与企业保持单线联系,很少再给有关银行送报《工资基金册》,企业单位的人数、工资基金总额及其变动幅度等,银行很难确切掌握。同时,部分单位本身已取消了《工资基金册》,当企业用现金时,现金支票上注明“工资”用途的,银行只有认可。国家金融机构都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更何况我们这些小企业,公司只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公司的动态,即便他有双慧眼也难识天下。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内部环境的混乱,员工职业态度不端,企业效益不好。 (五)规章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是1988年颁布实施的,而且当时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提出,如今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现行企业制度不相适应,许多条款存在滞后性。还有《条例》本身着实存在不少缺陷,有待完善。 (1)《条例》没有将承包单位、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考虑在内,伴随这些开户单位迅速发展,数量众多,现金结算有增无减。 (2)现金使用范围规定过于狭窄,与人民币作为无限清偿货币应用于一切债权债务的清算实际情况相矛盾。 (3)结算起点1000元偏低,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商品交易。 (4)原则上以开户单位三至五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在物价大幅度上涨情况下,通货膨胀的今夭已严重偏离实际,根本不够周转使用。 (5)对开户单位和个人使用现金只有监督管理权,并无行政处罚权,使得现金管理行政处罚职能形同虚设。陷和不足,导致现金管理的各种问题伴随经济发展而越发突出。 很多企业正是利用这些缺陷钻空,导致很多舞弊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