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如下:
1.空巢加剧,农村劳力短缺。因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年轻人与中年人纷纷进城务工,“空巢”之势不断加剧。据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20岁-30岁约占10%,30岁-55岁不足10%,55岁以上约占80%左右,青壮劳力严重短缺,青黄不接,造成田地抛荒,直接影响“三秋”生产的质效。
2.提质扩种,稳产却难增收。由于部署及时、提前安排、提质扩种,目前农业生产总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大,产量较为稳定。以水稻为例,市场收购价格每100斤维持在120元-128元之间,除去生产成本(含种子、耕田收割、肥料农药等)约500元,亩均收入(含人工)700元左右。农民收入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激活种粮积极性。
3.流转不畅,改革活力不足。部分群众仍存在小农经济意识,身无致富门路或一技之长,把土地看成“保命田”“退路田”,流转意愿不强;流转过程不规范,多是自行流转、口头协议,报批备案少,自由性和随意性大,引起的矛盾纠纷难以调处;已流转的部分土地零星分散,不便成片实行机械化耕种,规模经营比重偏低。
4.管理粗放,农技推广乏力。农药、化肥等多种因素造成土壤肥力普遍不足,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有限,违规焚烧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加之思维守旧,多半凭传统经验进行种植培管,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方法;农业技术人员力量薄弱,指导不够,配套服务难以跟上;农用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一般散户难以承受,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如耕种一体机、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无法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