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人;
元代: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五人;
明代: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四人;
清代: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从历代谥号可见,文正公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臣贤臣,数量极少,加在一起四朝才26个人。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国藩等。他们所在的朝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作所为也有差别,若要说谁成就最高是不能有一个决断的。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王导是唯一荣获两个字的谥号——【文献】的人。该谥号是东晋最高的谥号。五代元老、书法家崔宏荣获了【文贞】的谥号。【文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谥号,伟大的意见王魏征同志也荣获此谥号。
北宋仁宗时【文贞】的谥号改为了【文正】,为什么改?因为宋仁宗名赵祯,谥号用字与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为了避免侵权——避讳,而改为【文正】。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元朝建立后,立即恢复了【文贞】这一谥号,因为元朝不可能给宋朝避讳的。那么此时【文贞】、【文正】PK的话,哪个牛呢?后来者居上,【文正】完胜【文贞】。
文正是什么含义?
《谥法解》对“文”的解释很多,有“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勤学好问”、“与贤同升”等27项。福垊认为“经天纬地”那是形容陛下的,其他貌似不全面,倒是这个“与贤同升”非常合适。
《谥法解》对“正”的解释也不少,有“内外宾服”、“大虑克就”、“清白守洁”、“守道不移”等19项。福垊认为“内外宾服”那是形容圣上的,其他的也不太合适,而这个“清白守洁”似乎合适。
谥号,算得上华夏文明一个非常独特的印记。用谥号的讲究,可以追溯到至少先秦时期。通常为一个字,常见的比如“文、武、昭、宣”之类。商纣王、周武王、周幽王、秦孝公等,那中间的一个字都是谥号。(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等,不是)
对于文臣和武将而言,“文正”、“武忠”可以算得上最恩荣的谥号了。要了解这其中的具体含义,就要参考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谥法解》。
文正公”不是一个官衔或者爵位,而是一个谥号,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文人大臣的最高谥号。文正是什么意思呢?《周书·谥法解》中对文正的解读第一句即是:“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
仅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这个谥号几乎是对一个文臣最高的评价:才华无双德行端正,可谓是文人楷模。也正因为此,这个谥号帝王轻易不给,若是给了,便是社稷之臣。
实际上,“文正”并不是一直是最高荣誉代表,唐代最高的谥号是“文贞”,比如魏征;到了北宋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这才改为以“文正”为高。因此,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大多是在宋代之后,我们简单罗列一下。
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人;
元代: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五人;
明代: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四人;
清代: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