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和元组成了“朊”字,读作“ruǎn”。
这是个古字,出自《玉篇》:
朊,人阴异呼也。
后来因为重复,字义逐渐荒废,成为生僻字。因为选用“月”作偏旁,这个偏旁其实是“肉”的意思,所以一般用来表示人或动物身上的肉,唯一的组词就是“朊脯”,就是“胃脯”的意思。
因为没什么人用,所以到了近代,西方科学理论翻译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就在这些生僻字中选用代表。而“朊”就被一些科学家、翻译家用来指代“protein”,源自希腊文“προτο”,它是“最原初的”,“第一重要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朊”拆开就是“元肉”,不就是最原始的肉类的意思。
其实这个“protein”有个更科学、直白、常用的翻译,就是“蛋白质”。
所以“朊”在今天就是“蛋白质”的雅称,一般没人用,但是提到的话,科学家肯定知道。
它唯一的优势就是简洁,比如生物学上的“蛋白质侵袭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可是名字这么长,太复杂,所以咱们就直接称它为“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