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过张俞的诗是哪些(张俞写过哪几首诗)

小学写过张俞的诗是哪些(张俞写过哪几首诗)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9-12 06:33:38

小学写过张俞的诗是哪些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记得是一二年级学的,现在小学课本已经删去。可是其残酷的现实意义不亚于“卖油姑娘水梳头”“卖炭老翁犹冻死”,对底层人民辛苦劳作,最后惨遭剥削的描写。

看到此诗我们或以为诗文的时代背景是战争、灾难、饥荒,可是此诗创作于宋仁宗年间,这个时期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仁宗盛治”。著名的名臣范仲淹、包拯、富弼正是这个时代下诞生,历史记载的是,仁宗任用贤臣,推行庆历新政,是宋朝经济最繁荣的时候。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盛世,为什么还有“蚕妇”这样的悲剧发生?作为一个丝绸原料的生产者,连一件“罗绮”都穿不起!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体制却还是封建王朝,上层特权养尊处优,底层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几乎被这帮人吃干抹尽,所剩无几。虽然社会表面欣欣向荣,可那不过是身处繁华中的贵族们吸着底层人的血造成的假象而已。

这个看似经济强盛的社会,纵然没有饥荒、战争、灾难,纵然这位蚕妇工作稳定,收入可供温饱,可是残酷的劳动压榨、巨大的贫富差距所带给她的痛苦感受,这些伤害对人性的摧残同一个动乱的年代有何不同?

这让我不禁想起民国时候的一部电影《天堂春梦》,抗战胜利后建筑师偕妻回上海,暂时寄居于远房亲戚家。这位远房亲戚是个包工头,抗争期间,同日本人勾搭赚了不少钱,抗争胜利后送了国民党接收大员几根金条,摇身一变从汉奸变成了“地下工作者”,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相较之下,建筑师四处找房,却发现许多空房子被国民党接收大员据为己有,既不卖也不租,哄抬房价,夫妇二人根本租不起。他们在抗战中奔波贡献,胜利后却没有房子可住,和那位汉奸包工头的处境相比于,实在讽刺而残酷。夫妇二人自然被包工头家嫌弃已久,待妻子生下孩子后,二人被赶了出来,无处可去。

建筑师望着自己当年设计建造的大厦,不禁落泪,这样的境地与诗里的“蚕妇”别无二致。社会发展了千年,可现象还是这么个现象。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