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山海经”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但并没有说明作者。汉代刘歆,第一个明确提出《山海经》作者是何人,他在上《山海经表》中云:“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刘歆认为益是《山海经》的作者,直到宋代,朱熹提出《山海经》只是依图画叙述,否定了作者是禹、益的可能性。
《山海经》作者具体是谁,众说纷纭,但普遍的说法是南方人所作,并且非一人之作。往细了说,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蒙文通、神话学家袁珂、孙致中等人的观点。蒙氏认为“海内经”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经”以下是巴国作品,“山经”和“海外经”是楚人作品。袁珂在《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认定作者是楚国人。孙致中认为最早的编著者是西周的殷遗巫师。
《山海经》卷数说法不同,13、18、23、32等,现在流行的为18卷。书的主体部分以古巴、蜀、楚地区为“天下之中”,里面又包含对北方许多精确的描写。可以认为《山海经》草创于禹益,成书于夏代,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历两汉魏晋又有增益。
山海经是经过古人一代一代的收集,整理流传下来的。现在学术界的共识是山海经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也并非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