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汉语二级字,读作藜(lí),〔~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
字源演变
lí 来纽、脂部;来纽、齐韵、郎奚切。
形声字。从艸,黎声。本义是指藜科植物,嫩叶可食,茎之坚老者可以为杖。《说文》:“藜,艸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菞、作蔾,即《诗》 ‘北山有莱’之莱,《尔雅》之‘釐,蔓华也’。初生可食,古蒸以为茹。” 《左传·昭公十六年》:“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颜氏家训·勉学》:“藜羹缊褐,我自欲之。”